习作要扎根于生活
文章简介:李爱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作文是什么?作文即生活,作文就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又有了交流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李愛玲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既是习作,习作既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就是让学生把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自己头脑的加工,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時代感,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读者,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拓展作文空间。
作文是什么?作文即生活,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再现生活,描绘生活。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們对生活观察得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關系。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夠和对自己缺少信心。对这样的学生,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引导、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田野、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在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学会品味、学會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學问,人情练達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灵性的欢歌。
孩子们有了亲身体验,又有了交流提高,写作起来自然就生动、具有真实情感。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更应该让作文教学以生活中的活动形式出现,即把原本枯燥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有趣的活动。这样作文就成了他们自己生活的需要,而非老师強加于他们的作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親自实践,亲身经历,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获得各自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他们便会無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寫作。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廣阔的,作文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聞、所感都可以作为寫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學有所获,应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名诗名句,精彩片段,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的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