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自在在 发表于 2013-9-5 17:23:35

记忆中的方言

  虽是彰德流寓,但打小儿在这儿长大,对于安阳方言还是很有感情的。近日拜读几位学兄的方言大著,有些感想写在这里。

  方言是一门科学,研究方言需要科学化。

  我们知道,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中国共同语。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如果给安阳方言下个定义,是不是应该这样:以安阳老城语音为标准,以老彰德府通用语言为基础的,流行于清末民初的地方语言。老彰德府是指繁衍了720多年的包括安(阳)、汤(阴)、林(县)、临(漳)、内(黄)、武(安)、涉(县)在内的大文化圈。除去中华语言系统的共性外,安阳方言具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性。所以,研究这些独特的地方也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方言的来源即原本意很重要。比如说“蛇跌”,是指小孩子顽皮爱动。听老辈人说过一个故事:一条蛇爬到树上,不小心摔了下来,竟然成了一只鳖!人们不知道鳖是怎么来的,只是看到鳖的脑袋很像蛇头,于是演绎出了“蛇跌鳖”这个故事,之后又延伸为小孩子淘气。

  又比如林州话中的“不值豆儿”,读音幽默,是说某事物太小,小到不值一粒豆子。“起灯”就是火柴等,其原本意很有故事性与地方特点。

  安阳人对于轱辘马再熟悉不过了,你想过吗?为什么其他地方是叫“平车”、“人力车”、“排子车”……唯独安阳如此称呼呢?其实“轱辘马”的读音是舶来品,日语里的“车”是繁体字“車”,读音类似于“库路马”。随着战争、贸易、求学等交流互动,相互增加丰富了语汇,近现代的“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干部”等都来源于日语。

  有些语汇来源于历史故事,比如“齐齐楚楚”,是说一个人穿戴整齐,注意衣着,办事情很有条理等含义,大约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齐楚之战了。有些事物已经消失了,就很难知道原本意了,比如人力车前后围的“荆耙子”,如今没有了,这个语汇就灭亡了。

  安阳方言还保留有一些古音,尤其是古入声字。尽管“入派三声”宋代就起始了,但是千年以来还在地方方言中“顽固”地保留着一点点尾巴,比如主席的“席”、茅厕的“厕”、科学的“科”等不一而足。

  这就涉及另外一个话题,方言读音的标注。我们的古人很聪明,先后发明过“直音”、“反切”、“注音字母”等,直到汉语拼音出现。可以说此前的注音方法各有利弊。“直音”就是音同,比如“活”、“火”。“反切”就是取前字之声母,与后字的韵母相拼,如:《广韵》中的“冬,都宗切”。

  汉字读音讲究抑扬顿挫。毕竟“直音”、“反切”等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位学兄多用“音同”即直音标注,很难科学地把握原音的“标准”。我们知道读音的舌位有左、中、右、前、央、后之分,还有四声、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等,要完整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方言读音,只有使用世界通用的“国际音标”,毕竟那是国际上最权威的语言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方言研究是件好事,好事要办好,少留遗憾,以免贻误后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中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