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青年 发表于 2013-9-5 17:23:52

“两弹”试爆影像是如何拍摄下来的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为拍摄“两弹”试爆影像而全副武装的摄影师。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多,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原子弹与氢弹研制成功对新中国意义重大,本文作者杨映梅先生亲历了当年“两弹”试爆的拍摄工作。正是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才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如今杨先生重拾记忆为我们还原当年拍摄“两弹”的经过,为人们再现那段燃情岁月。

  “两弹”试爆的拍摄虽已事隔40余年,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当初我们接受任务时,非常神秘,去什么地方,拍什么东西,都一概不知。领导只强调,尽快做好各项准备,随时待命。带队的领导是摄影行家,他知道拍核爆炸会碰到很多难题,所以才向我们交了底。得知这个消息,我们特别高兴,自豪之情难以言表。

  专家说,原子弹爆炸瞬间的闪光,能顶上千个太阳的亮度。为控制曝光问题,我们自制了一套深浅不同的阻光镜,并做了一系列试验,克服了胶片曝光的难题。我们家底薄,但薄有薄的办法。我们从已退役的陈旧机器中挑选了数台,最令人兴奋的是,找到了一台高速摄影机。经过改装、整修,并反复试验,高速摄影机的频率达到了每秒200格,总算符合了要求。

  进入核试验场,我们被安排在核试验指挥机关的驻地720兵站。作为这次核试验的总指挥,总参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专门来到我们帐篷嘘寒问暖,并对拍摄相关事宜做了安排和部署。

  爆炸当天,对摄影人员的位置、任务进行了分工,我的位置在720主控站外,距爆炸中心7.2公里,主要负责拍摄蘑菇烟云;柴森、郑治国的位置更靠前些,他们分别拍摄炮弹取样和坦克、步兵小分队穿越爆炸中心等活动,这三处是经过多次申请才获准的。

  耳朵里传来了“5—4—3—2—1—启爆”,我提前两秒打开机器,白光过后,露在外面的皮肤有很强的灼热感,几秒钟后,听到惊雷般的巨响。取景框中的火球不断变幻,翻滚升腾,逐渐形成了蘑菇烟云,景象蔚为壮观。随着图像的变化,我用变焦镜头不断切换景别。当烟云升到一定高度,我机器中的胶片也拍完了。

  拍完爆炸后,一是要在第一时间进入沾染区,抢拍破坏的现场景象,如燃烧的帐篷房屋,掀翻的飞机、大炮、火车头等,如果回收前不拍,事后无法补救;二是要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将安装在机器里的胶片转移到安全区。这些工作事先都有预案,每个人任务明确,结果均圆满完成。

  我带着胶片,搭乘张爱萍总指挥回京汇报的专机直飞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张景华亲自接机,将胶片火速运往早已准备就绪的洗印车间。在那里,张政委通宵坐镇现场。我紧盯着药槽中循环滚动的胶片,“啊!我看到成影的蘑菇烟云了!”大家都兴奋地围过来看。

  第一次核试验是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进行的。周总理非常关心拍摄的影片,多次催着要看片子。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周总理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看样片。当他看到火球翻滚、蘑菇烟云升腾的镜头时,非常高兴,连声说:“拍得好!拍得好!”并指示要很好地保管、使用这些资料,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办这件事。

  1964年11月2日,在送审对外宣传照片时,周总理亲自选了4张核试验的照片,并批示:“底片交八一电影制片厂,各洗大、中、小相片三套准备发表。11月15日,核试验的电影也要搞出来。”初稿出来后,周总理派专家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对镜头画面逐一审核,解说词也是总理审定的。

  新闻片公映后,引起强烈反响。

  半年多后,我国又相继进行了飞机空投和火箭运载原子弹试验,这为我们增加了难度,在没有测量仪器的情况下,我们利用演练的机会,将靶标刻记在三脚架上,从而完成了拍摄任务。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这次拍摄收获颇丰,不同摄像机拍到了各具特色的画面,特别是高速机所拍镜头,那是肉眼看不到的。火球、蘑菇烟云受到好评。地堡里的机器所拍镜头更受欢迎,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冲击波摧毁飞机、舰船、大炮、坦克的过程,看到了光辐射过后帐篷燃烧、房屋夷为平地的实况。还有一组画面证明地形、地物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如土坎上下、涵洞里外动物的对比图显示,暴露在外的受到严重伤害,而土坎下、涵洞里的动物都安然无恙。另外,光辐射对物体颜色的效应对比,也说明深浅程度不同,受到的破坏也大不相同,特别是白色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弹”试爆影像是如何拍摄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