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
机前指示学员合影
68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这就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东北老航校。从此,老航校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一大批空军英雄从这里起飞。
请日军战俘当教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境内的日军部队顿时像无头苍蝇,惶惶不可终日。
此时,在沈阳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中共东北局书记彭真和联军参谋长伍修权等已是几天几夜没合眼了。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在东北创建一所航空学校。然而,到哪里去找教官?没有教官办航校就是一句空话。
这时,司令部报告,日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被我围困在一个叫上汤的小山村。10多年前日军入侵东北时,他们已是一支王牌飞行部队,其中有许多资深飞行员和教官。
东北民主联军指挥员们眼前一亮:“真是天遂人意,搞空军有望了!”当夜,联军一支精锐骑兵队,闪电般地向这支日军部队包抄过去。在我军的强大压力下,日军队长林弥一郎率领队伍全部交出了所携带的武器。两天后,林弥一郎和10名代表来到了沈阳。
“我们想请你们协助我们建立一支空军!”东北局书记彭真直截了当地对林弥一郎说。林弥一郎吃了一惊:“可是,我们都是战俘!”他面带难色地说。
“这一点,请不要顾虑!”坐在一边的伍修权说。
“我们完全相信你!”彭真一副大将风度,落地有声。
林弥一郎深受感动,站起来说:“既然贵军如此信任我,我将竭尽全力……”
就这样,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20名飞行员、24名机械师、72名机械员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近200人,成了我党我军创建第一所航空学校的重要力量。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是从解放区转送来的投诚和被我军俘虏的日籍航空人员,他们都被八路军和睦的官兵关系、与人民群众亲如手足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主动要求参加老航校的创建工作,奉献自己的本领。
开局充满“火药味”
1946年3月1日,东北老航校正式成立,教学工作很快展开。然而,开局却充满了“火药味”。
当时,许多学员都是从各根据地来的抗日青年,亲眼目睹过日本鬼子烧杀掳掠的法西斯残暴罪行,有的学员的亲人就是被鬼子杀害了,现在却要向日本人敬礼,还要听从日本人的指挥,心理上接受不了,大家的抵触情绪很大。
而有的日籍飞行教官由于过去长期受日本军队法西斯作风的影响,对待学员态度粗暴,更加激化了矛盾。
航校领导很快发现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要求大家对参加航校建设的日籍航空技术人员,不能当作战俘看待,而应当作留用人员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另一方面,他们又诚恳地批评日籍教官,使其认识到法西斯军队的管教方式与革命军队水火不相容。
校领导特别注意做好主要教官的工作,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他们,处处以我军的优良传统感化教育他们。
中国学员也被日籍工作人员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甚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员几乎都是放牛娃出身
当时在航校的学员几乎都是放牛娃出身,大字都不识几个,更别说深奥的理论知识了,这可难为了日籍教官。御前喜久三讲授飞行原理和飞机构造有一套妙法:开课前首先领着学员们参观飞机,操纵传动各个陀面机翼面,说明它们有些什么作用,然后再做手势比喻,伸张双臂比作机翼,翻转手掌比作飞机倾斜并转弯,低头、推杆、撅臂就算飞机下降,反之则上升。
冢本好司讲授发动机原理也有绝招。同学们对飞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理解非常吃力。冢本教员派5名学员围成圈,依次编号,各人出右手同握一根木棒,按号次顺序,口念进气、压缩、工作、排气,手推木棒转圈,只转了几圈,就都领会了。
当时因条件所限,学员一般只飞行十几个小时就可以放单飞,所以,正是日本教官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才造就了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闻名世界的空军英雄。
林弥一郎等日本教官还主动出主意,将航校的美国单座式P-51战斗机改成双座式教练机,从而大大充实了航校的实际教学能力,也缩短了飞行训练的时间。
后来,在苏联空军提供喷气式战斗机时,学员们因飞过P-51战斗机,所以可以直接转飞喷气式飞机,这大大加速了人民空军部队建设的速度。也正是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空军的飞行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驾驶米格喷气战斗机去和美国空军驾驶的F-86式喷气战斗机作战,而且打败了他们。
来源:安阳日报
本主题由 安阳信息网 于 2014-5-28 11:16 审核通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