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论坛网
标题:
怒斥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关于"反对罢免李小云、徐鷹职务"
[打印本页]
作者:
hhb831_0
时间:
2012-11-23 19:28:02
标题:
怒斥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关于"反对罢免李小云、徐鷹职务"
文章简介: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峡金控"是海峡经济科技合作在李小云、徐鹰于2010年5月在12月17日上午,徐鹰的司机在众目睽睽之下,徐鹰等人想要赖李小云和徐鹰让"海峡金控"发表"声明"的一个特点是彻底歪曲事对于"海峡金控"自我标榜的所谓那么,是否李小云将全部的精力都按照"声明"的说法,好像中燃的"声明"理直气壮地反问,李小云
海峽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峡金控")于2011年4月12日通过其公共关系公司对中国燃气全体股东发表公开声明,声明的主题是"各股东团结一致,切实加强企业管治;反对罢免李小云、徐鹰两位董事的职务"(以下简称"声明")。这份"声明"之中存在大量的不实之词和逻辑谬误,为了不使公众被其蒙蔽,特作此剖析之文章以正视听。
一、"海峡金控"发表"声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海峡金控"是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的下属公司海峡旅行社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代表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持有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目前,"海峡金控"的唯一董事就是徐超平(也可以说"海峡金控"是只有一个员工的公司),他同时也担任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的副总裁。该公司除了持有中国燃气的股份之外,再无其他实际的商业经营活动,因此只是一家"空壳公司"。"海峡金控"之所以在中燃特别股东大会之前,抛掷出反对罢免李小云、徐鹰的声明,乃是因为该公司的董事徐超平與整个事件本身存在极其密切的关联。
在李小云、徐鹰于2010年5月至8月期间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刘明辉失败以后,"海峡金控"自2010年9至11月间,四度减持中燃公司的股票,其持股由6.75%降至4.21%。由于已低于5%,不用再披露,之后是否有进一步减持不得而知。"海峡金控"减持的举动一直未向其上级领导机关汇報,那么减持的指令是谁下达?徐超平显然是首要的责任人。徐超平是否已经提前预知了12月17日所发生的"刘、黃被拘事件"?
在12月17日上午,徐鹰的司机康延波在公安局来人之前的10分钟,特意打电话到公司前台询问刘明辉、黄勇是否都在总部;徐鹰、徐超平、刘志和在刘、黄被带走5分钟后,就出现在公司总部,他们立刻封锁现场,并宣称公安局下午還要来搜查刘、黄的办公室;当日下午,徐鹰就开会宣布任命徐超平为公司總裁,并下令开除刘、黄的秘书和司机;三天后,徐鹰召开公司中高层干部会议,在公安部门没有下达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徐鹰已然知悉一切,公布了整个案件的内情。徐鹰声称这不是一个小案子,从中央到地方;从公安部到广东省公安厅到深圳市公安局;从中纪委到深圳市委都有批示。与此同时,李小云拒绝公司董事的提议,不断推迟董事会的召开,试图支持徐鹰一举夺取中燃公司的控制权。
在众目睽睽之下,徐鹰等人想要赖掉这些事实,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既然如此,已经深陷内幕交易嫌疑的"海峡金控"为什么还要如此"理直气壮"地为李小云、徐鹰撑腰打气?道理是明摆着:第一,"海峡金控"完全听从李小云和徐鹰的指挥,不"声明"也不行。李、徐之所以让徐超平担任该公司的董事,是因为他从珠海就一直跟随徐鹰,至今已经将近20年;第二,李小云、徐鹰、刘志和等人制造"劉、黃被拘事件",妄图以此全面掌控公司的阴谋,对于中国燃气的众多股东、高管、合作机构已经是一个公開的"秘密"了。"海峡金控"替李、徐二人公开撒谎,是为了以此来掩人耳目,摆脱其"内幕交易"之嫌疑,逃避金融监管部门的彻查。
李小云和徐鹰让"海峡金控"发表声明,声称他们是在12月18号、19号才得知"刘、黄被拘事件",是一派胡言,是对中国燃气的全体股东、全体员工和全社会的公开撒谎,是对香港金融监管部门的肆意欺骗!
二、"海峡金控"到底对中燃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聲明"的一个特点是彻底歪曲事实,将中国燃气的發展成绩全部归功于"海峡金控"。"海峡金控"果然有这么大的本事?那么为什么除了持有中国燃气的股份之外,该公司再也没有其它任何实际业务?如果读者不相信此点,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看看是否可以找到一星半点关于这家公司商业活动的报道。不过就是一家空壳持股公司,谈何对内地政府的所謂影响?作为中燃副总裁的徐超平平时根本就不来公司上班,從来没有帮助中燃談成任何一个收购项目,但工资、奖金、期权、私人费用的实报实销等各种好处样样都不曾落下。"海峡金控"到底是"贡献卓越",还是"不劳而获"?
对于"海峡金控"自我标榜的所谓"巨大贡献"还有一种理解,就是這个"贡献"来自于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的影响力,或者李小云本人。如果"李先生"和"徐先生"真的是"神通广大"的话,那么除了中国燃气之外,他们还有什么其它商业建树?事实上,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虽然下辖多家企业,但是除了中国燃气之外,没有任何一家像样的企业。正因为这个原因,李小云在公开场合经常以中国燃气董事局主席的身份出现,而不使用其它任何一家经科中心下属企业的領导身份。
那么,是否李小云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燃气的发展之中,而无暇顧及经科中心的其它下属企业?非也!身为中燃的董事局主席,李小云通常每年只来公司三次(两次董事會加上公司年会的最后一天),每次大约一天的时间。甚至,公司的年会还没有结束,李小云就被徐鹰拉去了歌舞厅。
按照"声明"的说法,好像中燃的每一个大型项目的購并或者战略融资,都源自经科中心的影响力,大有"传檄而定"的味道。倘如此,为什么离开了中燃的管理团队,李小云、徐鹰没有任何商业或实业建树?"声明"宣称中燃的境外战略融资都归功于李小云、徐鹰,实际上境外机构投资者根本就不认识这两个人。中燃董事局罷免李、徐的主席、副主席职务,中燃的股价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董事局再罢此二人董事之职,股价则大幅度上扬,不就是一个明证?
三、李小云、徐鹰为什么急于要让央企收购中燃?
"聲明"理直气壮地反问,李小云、徐鹰"引進央企難道不符合中國燃氣股東利益?",并强调此举乃是"作為股東利益代表的李先生、徐先生二位董事建立在有利於全體股東利益、債權銀行利益、項目專營權穩定的戰略思考"。既然李小云、徐鹰有此"战略思考",为什么在中燃創业阶段面臨资金匮乏格局之时,不去主动引入央企?为什么在中燃董事局决定在境外配股融资之时,不去主动引入央企?为什么在"海峡金控"私自大量減持中燃股份之时,不去主动引入央企?为什么要等到李小云、徐鹰的阴谋敗露,在中燃董事局中的地位岌岌可危之时,才忽有此"战略思考"?
欢迎光临 安阳论坛网 (http://www.nsx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