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蒙学 让心柔软青涩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31 13:08: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依隐于世
        我出生的时候,方是外语大兴,数理化行遍地北天南的年代。
        这一辈的同龄人,家里无一不收藏着四本砖头厚的百科全书在同龄人中耀武扬威。我还清晰地记得邻家比我小两岁的小男生,他的书架上整整一套百科全书,红黄蓝绿四本,齐齐整整地压在原木色的三夹板上,翻书时挂历纸的触感冰冷丝滑,图片很精致,有淡淡的油墨香。
        那个时候,网络还不流行,书是普及最广的媒介,因而也贵。这样的四本硬面精装书册,少说也要个把张百元大钞。
        所以,任我如何央求,母亲也没有同意给我买。她如是对我说:“这书花架子多,内容少,且贵。何况你素没耐心,一定看不完。”
        因此,不知不觉地,我就对母亲过分的恭俭有几分怨毒。其实讲得体面些,这叫“戒奢以俭”,说白了,就是西北边上汉子骂娘们的一句话:“抠门!”
        独辟蹊径学识字
        但是我的蒙学还是没有搁下。没有百科全书的帮衬,我的启蒙较旁人就显得有几分独辟蹊径了。母亲既不买拼音卡片叫我识字,也不拿当年十分红火的数学宝让我读算学。相反,她给我的第一本书是带有插画的两册《成语故事》和一套《红楼梦》人物卡片。《成语故事》以笔画排序,我还记得第一篇是“一不作,二不休”,接下来是“一鸣惊人”。字很少,插画极多。但这画也并非上了色的,不过疏疏几笔白描工笔画。人物大抵眉眼细长,嘴唇小巧,是典型的东方古典形象。可惜的是,《红楼梦》的启蒙较之就不是很成功。到最后,人物一概皆忘,单记得林黛玉那张葬花图。
        起初不识字时,是母亲读,我听。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三令五申”。讲的是孙武教吴王阖闾的宫女行进列队的故事。等到大半本成语故事听完,字也就认得差不多了。母亲总是喜欢先自己念一遍,再让我看着书听她念。因此,习字这件在常人眼里痛苦的差事我却学得怡然陶然。待到上幼稚园时,大抵可以自己一个人看《十万个为什么》了。那一年,我正满四岁。
        五岁首次学唐诗
        五岁那年,母亲开始第一次教我唐诗。唐诗这东西,便是要吟读反复方能觉出味来。我的启蒙诗倒不是和旁人一样的那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不是孟浩然的《春晓》,而是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期间,我自然不知道香炉是什么,也不知九天、银河是什么,只是知道母亲念什么,我跟着读什么。等到我把这首《望庐山瀑布》讲明背熟了,母亲于是给了我一本极便宜的插画古诗。薄薄的十几页,确是我梦寐以求的挂历纸,边角还有苏州园林的雕花图样。印象最深的,及至今日也犹为喜爱的是白居易的《暮江吟》,写道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语言清浅,婉转韵致。母亲讲到最后一句时,就常常提到露水。我那时尚懵懂,并不知露水、珍珠为何物。但却无来由的喜欢“瑟瑟”二字,想必是叠词有助于背诵罢了。
        这本十几页的古诗集到最后被我用得脱了封面,因此,直至今日,我都不知道书的名字。
        三年看图学古诗
        我所知道的,是后来母亲在书店同我一起买的一本《看图学古诗》。背完后不小心被我用墨水洒了一大片,以致字迹不清。但好在那已经是好多年后的事了。起初我是不喜欢这本书的,我要的是同龄孩子都有的《唐诗三百首》,但母亲却固执己见。以致回家后,我赌气愣是不翻一个字。
        母亲也不急,含笑看着我发脾气,还故作姿态地在我面前吟读。这本书的涵盖内容其实很广,上至西汉,下至明清。第一首就是汉高祖赫赫有名的那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二首则是汉乐府里的一篇《江南》。起头句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当然,彼时我不过囫囵吞枣地背诵,所谓含义韵律一概不入法眼。
        这本《看图学古诗》伴我度过了三年的幼稚园时光。倒不是我花了三年的时间将其背完,而是母亲要求我每个寒暑假都得把整本书背一遍,背时还要连同题目与诗人一起背上。以致多年后初中时语文老师向我们征集写月的诗句,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书里李义山的《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想必是太偏的缘故,连老师也惊疑,说此句闻所未闻。
        上小学背《宋词》
        上小学后,她大概终于满意了,才给我买了一部《宋词》。
        学词也是百般费尽周折的。我那时早已习惯诗四平八稳的格律,一听说词句长短不一,就极力反对。可到底拗不过母亲。她大概是早有了蒙学的计划,不容我质疑分毫。
        我记得那个暑假,父母皆去上班,我一个人趴在床上,翻看母亲布置的任务。一天大抵背两篇。中午她会特地打电话来问我背诵情况,下午母亲下班便来检查工作。这本《宋词》比前番学的古诗要严谨得多。以词人为序,苏子第一,辛稼轩第二,其次是李清照,无名氏排末。苏子词最多,占了整整两页目录。第一首不外乎《水调歌头》,第二首方是《念奴娇》。这两首是母亲最喜欢的,就总是让我背了再背。
        词较于诗,我亦喜欢的多。其一长短不同,似有歌吟之味。其二语言清丽,缠绵凄恻。母亲也相较诗更爱词一些。每听我背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语不免长吁,我也跟着感叹。二人目光交错,胜似千言。
        此时此刻,才突然发现,我所哀,乃词人所哀,我所喜,乃词人所喜。于是温故诗卷,嚼英咀华,竟有顿悟了然之感。才方知何为“露似珍珠月似弓。”,何为“香炉”,何为“九天银河”,才知老杜“漫卷诗书”何喜,摩诘“独坐幽篁”何思,乃叹曾经所读原都成了暴殄天物了。
        这个时候,才知何谓读诗,何谓吟词,才终于明白句中一花一木,飞鸟虫鱼,都有意趣,而我竟是自误了。想起柳宗元曾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却原是如此。而我这个时候,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当日母亲坚决不同意给我买《唐诗三百首》,却偏要让我学古诗。因为古诗上自前秦,下至南唐。这其中,有乐府雅趣,有建安风骨,有花间媚语,远不是单单的大唐盛世所能比拟。
        我也终于能够明白为何母亲坚持让我读《宋词》,因为宋词比之古诗,是真正的歌咏与吟哦,是真正感于怀,抒与意,发与声的载体。
        诗开辟了蒙顿,而词充实了心灵。
        我的蒙学,与宣扬国学无关,与锱铢攀比亦无关。
        我的蒙学,让一颗无知的心变得柔软青涩。
北京癫痫病医院上海性病医院济南尖锐湿疣医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联系我们|安阳论坛网

GMT+8, 2025-5-4 22:56 , Processed in 1.1406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