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谷梁传》略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9:06: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孔子因鲁史而修《春秋》,由于《春秋》过分简略,到西汉出现过5种解释《春秋》的传,但后来只剩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合称“《春秋》三传”。作为“三传”之一的《谷梁传》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谷梁传》的作者,《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曰:“谷梁子,鲁人,师古曰名喜。”此外,作者之名尚有寘、赤、嘉等说法。事实上,《谷梁传》应当是经过很长的口头流传、增删修订的过程,当视为集体创作。《谷梁传》大约成书于武帝时期,最早为《谷梁传》作注的为东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唐代杨士勋又为《春秋谷梁传集解》作疏,二者均收入《十三经注疏》。清代研究《谷梁传》颇盛,比较著名的有柳兴恩的《谷梁春秋大义述》、许桂林的《谷梁释例》和钟文烝的《谷梁补注》。其中,《谷梁补注》引证翔实,多有创见,代表了清人研究《谷梁传》的最高水平。今人刘世南的《春秋谷梁传直解》、承载的《春秋谷梁传译注》等,也可作为学习研究的参考。

  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说:“《春秋》有大义,有微言;《谷梁》不传微言,但传大义。”所谓大义,钟文烝在《谷梁补注》中说:“《谷梁》多言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与夫贵礼、贱兵、内夏、外夷之旨,明《春秋》为持世教之书也;明《春秋》为正人心之书也。”《谷梁传》借事明义,强调礼制,重视宗法,这些都是关系到持世教、正人心之大事,是为大义。具体来说,第一,《谷梁传》提倡礼制,严守等级,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有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超越自己的身份和等级行事,就是违背礼仪。例如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但传文认为,天下人必须尊周,诸侯国必须向周天子进贡,认为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意思是天下大乱的原因正是由于违背了君臣尊卑上下的道德规范。第二,是尊尊亲亲,维护宗法制度。《谷梁传》认为,宗法制度是维系宗族体制、调整人际关系的规范和纽带,其主要内容即尊尊亲亲。尊尊,就是尊敬尊者,诸侯忠于天子,大夫忠于诸侯;亲亲,就是亲近亲者,儿子敬重父亲,弟弟敬重兄长。要为尊者讳,也为亲者讳,以此维护尊和亲的权威。第三,《谷梁传》还指出,民众基础是君王统治的根本,君王应该关心农业,满足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君王不能与民争利,否则就不合正道,所谓“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君王必须留意民众疾苦,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还要关注水旱,爱护民众,减轻赋税,储备粮食,遇到饥荒,君王则要与民众共渡难关。此外,《谷梁传》还站在华夏文化的立场上,维护中原礼仪文化,贬斥乃至蔑视夷狄之国,对夷狄的入侵扩张行为极为痛恨,强烈谴责。当然,这里所说的华夏中原与四周夷狄的对立和差别主要不在于民族、血统,而在于礼仪、文化,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谷梁传》在“十三经”中算是小经,它的流传不如《公羊传》广,影响不如《公羊传》大,长期以来备受冷落。《公羊传》在汉景帝时就被立为学官,至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治《春秋》(即《春秋公羊传》)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而《谷梁传》则长期处于民间地位,不受官方重视。直至汉宣帝时期,由于宣帝有习《谷梁传》的家学渊源,更主要的是由于《谷梁传》强调礼治、重视宗法的主张正好满足了宣帝的政治需求,在这一时期,它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力量不断壮大。《谷梁传》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一度取得了与《公羊传》平分秋色的地位。但东汉以后,《谷梁传》又一次失去了官方支持,“谷梁学”日渐衰微,虽然在唐代《谷梁传》为“九经”之一,宋代为“十三经”之一,然而其地位和影响却都远在《公羊传》之下。固然如此,作为并行不废的“三传”之一,《谷梁传》是《春秋》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梁传》所阐发的《春秋》大义和古代礼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资料,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所着力倡导的等级观念和宗法制度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合时宜,但它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例如尊敬长者、勤政爱民、崇尚礼仪等,对我们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联系我们|安阳论坛网

GMT+8, 2025-5-2 07:03 , Processed in 1.09375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