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式文青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8 17:08: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标签:图片]        其实文字和长相、穿衣风格一样,是有时代潮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过的港台美文、存在主义,九十年代的拉美狂潮,放在现在都不一定能热起来。整体的读者群发生了质变,现在再把那些精雕细琢、极致唯美的美文贴出来,那种经营文字的精心和郑重,在这个“轻时代”,快餐碎片阅读背景下,是个笑话。很快,“矫情”、“装逼”之类的砖就要扔过来了。为了显得自己酷、不装,必须得戏谑、搞笑,三句不离下半身。
        很多人,都混淆了真正的文青气和矫情。那是大大不同的两件事。
        我的至交好友以及我爱过的两个男人,都是年长我十岁左右,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那代人,有次我和某人谈论文青,他说:“现在的那些文青算什么文青,我们那个年代的文青才叫文青。”人的性格是成型于青春期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那批人,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度过青年时代的。那是一个政治解冻、文化复苏,对文学和艺术倍加尊崇的年代,大家排队去买“白皮书”,大学里的同学谈恋爱都是谈论弗洛伊德和萨特,征婚启事里也敢理直气壮地写着“热爱文学”。那种对书的挚爱,对作家的敬意,郑重朴素的情怀,是现在的人们再也无法复制的,而这些,才是文青的神韵所在。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文艺对高于生活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被看作一切思考被文本架空的空洞,或用文艺作品置换真实感受的务虚。文青的精神内核被抽掉以后,只剩下“小资”或“小清新”的皮囊,最后文青成了这样一些人:女文青疯狂自恋,秀自拍照;男文青以文艺之名处处骗“炮”。他们讥讽一个大师时,那口气就好像买了一个水货,在谈用户体验一样随意和轻佻,完全没有敬畏心。任何悲惨的社会事件,三秒钟之内都会被转存为一个被快速消费的日抛型笑料。“披着25块钱一件的民族风披肩,摇曳着30块钱一条的波西米亚长裙,穿着75块钱一双的匡威,不穿袜子走在那时的石板路上……”这种“二逼”形象成了文青的商标。这和文艺有半毛钱关系吗?
        前阵子看了一本书,读到这样的句子:“每当我看见小水坑,北岛《雨夜》中的诗句总是适时冒出头来,压都压不住,让人不得不一次次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个时间段里。套用上了岁数的人的口气说一句,那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啊!”我简直是有点骇然了!我也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文青气也是那种老式的、过时的旧物。
        这里得说说一个老年文青的故事。
        他叫老施,是小李介绍给我的。老施是一个饭店的行政主管,也是小李的客户。他是个“50后”的老先生,算是我的父辈。据小李说,老施雅好文学、书法和国画,尤其热爱写作,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创作了长篇小说,想给我看看有没有价值。我说我不是权威人士,而且也仅仅代表个人口味,不好对别人的能力作判断的。小李说没事,你看下就是,我们作参考。
        后来在某个苦寒的冬日,我和老施见了面。他确实是人事工作者的味道,很亲切善谈,我努力寻找话题靠岸,和他谈了汪曾祺和“50后”文学。谈到小说,他认为必须要有故事,我没法向他解释,小说的亮点各有不同,有很多作品其实玩的是细节、闲笔——他对小说的认知在我看来很破旧。
        撇除创作路径,从情怀而言,老施倒算是个老式文青,他的精神蛮感动我的。一个久经世事的人,有着对文字的虔诚——他不会打字,手写的稿子改了好几遍,花钱找人打印出来,收拾得整整齐齐,一看就很郑重。我翻了半天通讯录,给他找了编辑的电话,推荐过去。他大概是觉出我不甚满意,也没打这个号码。我一想到这人,就心怀隐隐的亲切,漫过了我们在文学理念上的隔阂,我很感谢他还文学的那点尊严。

来源:安阳晚报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Baidu

出国留学论坛 重庆中学生网站

Archiver|联系我们|安阳论坛网

GMT+8, 2024-6-15 02:02 , Processed in 1.4218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