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笔墨语言与当代山水画面的建构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14 14:19: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画历经数千年之久的历史积淀,其辉煌和璀璨无与伦比。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枝秀美的花朵,更是充满顽强生命力的中国符号。通过中国古典山水的发展和继承脉络,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关键的承接点,并探索每个关键点的继承和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是守住中国画的根和魂,创造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最新颖、最美好图画的必由之路。

  师古:入古越深,出古越新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发展的精粹,具有不可动摇的根基。清代王原祁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中国画发展必须在传统脉络之下延伸与继承,而临摹是掌握传统笔墨语言的最佳途径。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讲求传承关系、渊源关系,实质是强调文脉的继承。为了提高绘画技能,我们要不惜花大力气进入古人殿堂。入古越深,出古越新。通过临摹,可以较快地掌握传统笔墨本体语言。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为我们创造和积累了很多精彩的表达自然界物象的绘画语言,许多手法已成为程式,如披麻皴、荷叶皴等,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方便。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说:“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所应注意者,临摹之后,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束缚自身。”明代沈灏说:“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在“神会”中师古,在“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中领会奇妙的技法,方能有所长进。如果放弃这些已有的手法,走的路可能是古人走过的弯路,或所采用的方法是古人弃之不要的东西。

  临摹不仅是获取绘画技法的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方法。中国画艺术本身的规律性决定了临摹至关重要的地位。现代文字学家马宗霍说:“且必如此,而后能入乎古;亦必如此,而后能出乎古。能入能出,斯能立宗开派。”绘画就像建筑楼宇,通过临摹,选用自己所需的建筑材料,把地基夯实,然后才能承载得起高楼大厦。此正如清石涛所说:“借古以开今。”

  临摹有益于造型能力的提高。现代著名画家石鲁说:“形象为画始终统一枢纽,可视之具象,可视之门户,若物体之细胞。”临摹得越多,就越能较快掌握传统笔墨语言。而笔墨语言是绘画反映事物的可视形象、轮廓、明晦、层次等的主要方式,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刻画要求画家具有较高的造型能力。通过临摹,画家可以寻找到历代绘画大师的闪光点,掌握其绘画技法、结构等要领和规律;同时找出传统绘画中的薄弱环节和自己绘画发展的切入点。这样,我们的创作就可以在参照和对比下取得进步。临摹的同时,画家还需有机地把生活注入“传统”,使“传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又使作品具有时代的特征。概言之,笔墨是传统的点滴积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内容才不是空泛、随意的。千千万万先哲圣贤上下求索、实践、总结铸就的坚实、厚重的传统,经由我们的传承、提炼和再加工,可以成为新时代的新体现。

  笔墨:中国画的“慧根”

  笔墨是中国画的“慧根”。中国画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圆、横竖、疏密、肥瘦以及用笔的中侧、顺逆、快慢、刚柔、轻重,与执笔的高低、松紧、虚实,用墨的淡、积、破、让等,都源于书法用笔。

  笔意丰富的表达,需要在笔道上狠下功夫,练成有动有静、绵里藏针、刚柔相济的线条,从而体现人的精神与秉性———有刚有柔、动静得宜。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幅画好不好,就要看有没有刚柔相济的线条。

  历代艺术家都强调“书画同源”“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必善书”,不借助书法则无以在国画中尽情地造型写意。书法功底稍差或有欠缺,笔墨则失去韵味和精神,造型失其坚实力量。中国画用尖柔的毛笔,讲究线条韵味、节奏韵律,讲究笔法、趣味和墨法。现代画家陈子庄说:“如果笔笔是画,就不是画;笔笔不是画,而是书法,那才是画。线条的粗细是根据韵律的需要,而不是物象的需要。”书法的一项基本功就是练腕力。有了腕力,不需用大力气,就能表现出弹劲儿、柔劲儿、爆发劲儿。一笔下去,墨在纸上呈现出轻重、浓淡等种种变化。如此,线条方能产生美感。作画时,毛笔仿佛变成身体的一部分,自身所有的修养、修炼似乎都可以顺着神经传入笔端,这线条便有了精神内涵……

  画家踏踏实实、坚韧不拔、不投机、不取巧,抓住中国画的“主心骨”、笔墨之“慧根”,把自身丰富的情感用有书法意味的点、线、面表达出来,如此才可成就绘画的本质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联系我们|安阳论坛网

GMT+8, 2025-5-2 04:36 , Processed in 1.2187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