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逐梦想的人——刘军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1 19:3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心是他的翅膀,带着他穿越高山,穿过河流,越过海洋,越过高原,他用心的翅膀飞翔,追逐信念,追逐梦想。他多次自驾车穿越青藏线、滇藏线、可可西里无人区,三次登临珠穆朗玛峰大本营,是国内媒体中第一个到达印度洋海啸现场的摄影记者。.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刘军,中国《财经杂志》首席摄影记者——一个追梦的人。
  说起刘军,九江摄影圈里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个从初中时就开始摆弄相机的人,对摄影有着痴迷的爱好,当年在九江806厂上班时,只要一有空,他就从厂里往市区跑,和圈里的“发烧友们”一起探讨交流。
  刘军:在九江的时候,我们很多摄影圈的一些朋友,那时候就是因为爱好大家走到一块,可能我们可以多一种方式观察生活,观察这个世界,用镜头,是出于对生活的一种探知也好 ,爱好也好,是这样的。
  刘军在九江开过影楼,开过酒吧,从事过好多种职业,1998年刘军第一次只身一个人冒险开着摩托车去了西藏,在路上独自走了4个月,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对梦想的追逐,对生活的探知,让刘军从西藏一回来,就舍下了在九江的许多东西,他知道他的世界在更远的地方等着他。
  刘军:那个时候就觉得应该接触更大的天空,更大的世界,其实就是这样的,那个时候刚刚有一些这种冲动,对这种未知的生活,一些领域啊,想有更多的探索,其实从那步开始,慢慢的离开九江,到南昌,然后又从南昌到北京,就这样一步步的走过来了。
  从此刘军成了北漂一族,凭着一技之长,刘军在北京《京华时报》做了近十年的摄影记者,《京华时报》是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创刊于2001年5月,它有与国际接轨的版式风格,有追求独家报道,第一时间抢发新闻的办报理念,还有雄厚的资本支持,这里的舞台给了刘军广阔的空间。
  刘军: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报道,基本上我都参与了,08年奥运会,多哈亚运会,然后东南亚海啸,韩国的世界杯,还包括一起其它的 ,包括国内的神五、  神六,嫦娥发射,那段时间其实也是过得很紧张,也比较充实。
  刘军说,世界是如此精彩丰富,生活是那样地广博,富有魅力。每天刘军都与相机形影不离,镜头给了他另一双眼睛,他说摄影是快门与心灵的交流,他秉承着自己的信念,追逐着自己的理想,用镜头与世界对话,在工作种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刘军:就那种感觉,这个世界是非常大的,然后外面的世界也是很精彩的,我有的时候跟我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古人有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行万里路,可能是和读万卷书一样重要,有的时候你可能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才能感受到他的那种自然 文化,等方面的魅力,不到那是没有那种感觉的。
  从一个单纯的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刘军说,不知道这种转变是从那一天开始的,记者的职业特质和敏感让刘军时常站在了各类事件发生的最前沿,感受着时代脉搏在跳动。
  刘军:在北京  ,大家都知道北京是个国际化的城市,我们国内的媒体对这种国际性的采访报道,在转变了,进步也非常快,然后很多重大的国际事件采访,大家都可以看到中国媒体在参与里面,有自己的眼光和报道的一些角度,这种进程我们是能感受到的。
  刘军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有时比技术素质更重要,2004年底2005年初的时候,印度洋发生海啸,刘军成为国内第一个抵达灾难现场并最早发回独家报道的摄影记者。
  刘军:当时我们算是最早到达现场的国内的媒体记者,回来以后就被拉到新闻会客厅,东方时空,当时遇到的挑战也很多,海滩边上全是尸体,很恐怖的,我作为摄影记者,我们的影像又不是太恐怖了,我们的影像读者要能接受,所以在这种过程当中,选取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到那边你随便拍一个都是满地遇难的遗体,但那样的画面是很恐怖的,就要在那些当中寻找一些细节,又能说明这个灾难的残忍  残烈,我们的读者受众又能接受的,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过程。
  当时刘军带了五只口罩,在口罩上挤满了清凉油,在停尸场的中央包括周围来回穿梭,寻找拍摄的细节,呆上两三分钟就跑到离尸体几十米的地方去呕吐,把早上吃的东西全吐掉了,又带着口罩回去拍,就这样呆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拍到了一个遇难者伸出双手求生的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国内国外许多家媒体采用,刘军说,要用细节反映遇难者的生死一瞬间对生命的渴望,这样的照片才有代表性,才有视觉冲击力。
  刘军:在当地,泰国比较注重民间的力量,在救灾现场看不到很多政府的身影,看不到像我们每次面对重大的灾难,都有解放军在现场帮助灾民实施救援,那在他那是看不到的,我们在那边起码是没有看到这些东西,都是由每个街道,就是我们所说的街道、社区、义工,组成的这样的义工团,我们包括在攀牙 在普吉,在那些沿海受灾的地方,看到很多当地华人,华人的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他们组织了很多民间的力量。
  刘军说当时最让他感动的是到处都能看到华人搜救队员的身影,他们甚至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跳进臭水塘打捞尸体。
  刘军:在舟曲的时候,我们是没吃没喝也没住的地方,那个采访工作的环境是非常糟糕的
但是看到很多灾民也是这样的,衣 食 住 也没有着落,我们其实是一样的,在那种环境下,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他们能面对的,我们也应该能面对,而且我们觉得我们应该跟他们在以块。
  刘军说面对每一次灾难性的报道,面对每一处创伤性的场景,他内心的无奈,孤独和煎熬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刘军:因为接触灾难 ,接触死亡比较多,我觉得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的同事,包括现在的新同事和原来的老同事,都觉得刘军是个非常开朗的人,我觉得该每天开开心心地面对每天的生活,生命是非常脆弱的,他在大自然的灾害当中,其实感觉就像是张纸,可以很轻轻地就把他撕掉,生命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该珍惜每天的生活,然后每天快乐地去生活去工作,享受每一天,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
  刘军亲临了今年几乎每一次的灾难性现场,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贵州干旱,他说在灾难面前生命很脆弱,人类很渺小,他觉得人在经历过灾难洗礼之后,更应该懂得善待生活,善待生命。
    “ 突破,突破,再突破”,这是刘军对自己的技术要求,“现场与达到”是他最注重的专业,刘军说他要在没有文字记者的情况下,让照片单独讲出故事,他要做到让读者阅读照片,而不是看照片。2009年2月9日,央视新台址大楼被大火烧毁,谁都看过它外面的样子,但大家都不知道它里面烧成什么样子了,此前从来没有人进去拍过,那堵高高的围挡后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刘军说:“我本人从一个公众的角度,也非常好奇”2010年刘军已经到新的单位《财经》杂志上班,在征得单位领导同意后,他决定爬进那座废墟,让读者第一次用照片“阅读”央视大火。
  刘军:我们是再问央视大火,就是一直在追嘛,“两会”之前在追的,你看这细节,这一年了嘛,央视大楼烧的,里面的影像从来都没有公布过。
配音:第一次爬入大楼,刘军爬到了30层,心跳得很快,浑身都是汗,很震惊也很亢奋,为了让照片说话,他前前后后在楼里待了六十多个小时。
  刘军:你看这个主梁,每个房间烧成什么样了 ,这都全部标得很清楚了,这是内部的第一次公布,你看这整个镂空的天井,全部都是金属的,烧成什么样了,烧得千疮百孔,烧烂了。
  他不允许自己搞砸,那些天他一天只喝一小瓶水,体能被迅速消耗,第一次回来,一秤体重,竟然轻了4斤8两。
  刘军:爬进去的,没有身体怎么进去啊,周围都围起来了,然后一直爬,因为那个楼,包括他们施工人员进入现场都要得到批准,就怕会出现问题,它有很多东西往下掉,现在还有。嗯,还是这样的,我是偷偷摸摸把这些东西拍下来的。
  亲历过许多重大的新闻事件,让刘军的人生经历充实而且丰富,现在刘军时常被邀请到各大高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和知识。
  刘军:你看我到了人大去讲课,到复旦去讲课,还有 广院,他们的老师可能书本上的东西比较多些,而我们是实际采访 ,操作比较丰富些,学生很愿意听我们讲这些东西,每个个案的采访。
  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刘军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摄影世界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刘军: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参与一个重大的事件,我有的时候也会想,我们家里的朋友,九江的朋友在关注,通过屏幕电视,报纸在关注,我就会有这种感觉,这个时候我是真正就在这个现场的,我是离现场最近的,就是有种荣誉感在里面,我是觉得我们是代表中国媒体吧,其实在最深层的感受,也会有种很自豪的,我是九江的一员,作为一个九江人能够站在世界新闻的中心,我也觉得很荣幸。
  相机给了刘军另一双眼睛,刘军用情体味生活,用心感悟生活,他的记者生涯风景无限,精彩无限,下期节目要为您介绍的是在深圳寻梦的音乐才子徐建其。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联系我们|安阳论坛网

GMT+8, 2025-5-4 22:34 , Processed in 1.14062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